Tuesday, January 15, 2013

经得一番寒彻骨的梅花与文化(图)

经得一番寒彻骨的梅花与文化


梅花蔷薇科,樱桃属,落叶小乔木植物。树皮棕灰色,小枝细长,绿色。单叶互生,叶片卵圆形,边缘密生细锯齿。花单生或簇生于二年生侧枝叶腋,先叶开花,花梗短,花萼下方有棕色膜质小鳞片状苞片。花冠白色或淡红色,芳香,花瓣5枚,宽倒卵形;雄蕊多数,雌蕊1枚,花柱细长弯曲,子房密被绒毛。核果球形,成熟时黄绿色,未熟果有小毒。


梅花古称机,是中国的传统名卉,与松、竹合称“岁寒三友”。它不畏严寒,冒着凛冽的霜雪,先百花而开放。梁朝简文帝萧纲有一首“雪觅梅花”︰“绝讶梅花晚,争来雪窥;下枝低可见,高处远难知。俱羞惜腕露,相让道腰羸;定须还剪彩,学做两三枝。


古人认为“梅具四德,初生为元,开花如亨,结子为利,成熟为贞。”梅花先天下而春,被推为十大名花之首,在花谱中它也是排名首位。唐代张谓因此认为梅花是报春的花卉,他写了一首“早梅”︰“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梅花发,疑是春来雪未消。”唐代大诗人杜甫也喜爱春梅的优雅︰“梅蕊腊前破,梅花年后发;绝知春意好,最奈客愁何?雪树元同色,江风亦自波;故园不可见,巫岫郁嵯峨。”


在殷代出土的文物中,考古学家不仅在陶罐中发现梅的果核,还发现陶罐、竹筒上有梅花的图案,及“梅”“元梅”等字样,这说明了梅花与人类相处的历史是多么地久远。“诗经”中已载有这样的句子︰“摽有梅,倾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书经”中也提到︰“若做和羹,尔微盐梅。”从这些典籍来看,梅花栽植的历史最少已有三、四千年以上。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战争迭起。刘备屡遭吕布抢夺徐州,又被攻占了根据地小沛,逼得他走投无路,只好前去许昌投靠曹操。有一天,曹操要许褚请刘备到丞相府中喝酒。到了相府,发现曹操在花园中设宴,曹操告诉刘备说︰“这几天我看见青梅成熟,想起去年征讨张绣时,在行军的路上,缺乏水源,将士们又累又渴、疲惫不堪,我当时扬起马鞭告诉大家,在前方的山坡有一片庞大的梅林,酸甜的梅子可以解渴,大家往前赶路吧﹗将士们想到梅子的酸味,口水都流出来了,于是振奋精神往前赶路,果然很快就找到水源了。看到青梅,想起这件往事,于是请你一起来赏玩喝酒。”这件事情被后人引伸发展出“望梅止渴”的成语,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梅花独占春光、浴雪而开,但它却是南方特有的花卉。江南的清冷、潮湿,冬季零度上下的温度,最适合冷艳寒香的梅花绽放。《诗经‧秦风》中︰“终南何有,有条有梅。”


陜西终南山之南,接近长江流域的气候,因此诗经的十五“国风”中,惟有“秦风”提及梅花。中国的梅花约有三百三十多个品种,分为观赏梅及食用梅两大类,书经中的盐梅,即是果梅。根据“品汇精要”中记载︰“梅木似杏,而枝干劲脆,春初时开白花甚精馥,花将谢而叶始生,二月结实,味酸美,人皆啖之。”


根据“江阴县志”的纪载︰“有一位叫王莲的女子,婚后夫婿过世,她决心守节,抚育孤儿。由于无以为生,于是以后院梅树所结的青梅,醃渍成酸梅,贩卖度日。邻居有一位孝子,家境清寒,寡母双眼失明。孝子每日上山砍柴前,都会转到王氏的家中,给二枚制钱,请王氏中午时送一点醃渍的咸梅给老母亲佐餐。时日既久,村中一些想指染王氏的登徒子,就捏造王氏与孝子有暧昧情事的谎言,想破坏她的名节。面对村人的污蔑与嘲笑,王氏将咸梅的种子泼洒于地,发誓说如果有失妇道、不守妇节,那么叫这颗梅核即刻腐烂,否则让这颗梅核发芽结果,以表我的贞节。不久之后,果然发出小苗,枝叶繁密茂盛,隔年结出一树的青梅。有人怀疑梅树被掉包,待摘下梅子一尝,每颗梅子都有咸味。”从此,梅花就代表着冰清玉洁、坚贞不屈、不惧霜雪的气节。


林逋(967~1028)是北宋的诗人,隐居于西湖孤山,植梅作伴、养鹤为子,终身不仕,亦不婚娶,人称“梅妻鹤子”以喻隐士的高风亮节。卒谥“和靖先生”,著有“和靖诗集”。林和靖有一首“山园小梅”︰“众芳摇落独喧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轻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今尊。”其中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被誉为咏梅的千古绝唱。


在“直方诗话”中有一段很有趣的记载︰宋人王居卿认为林和靖的咏梅诗中;“疏影”“暗香”二句咏梅、咏杏皆可。但是苏轼表示了不同的意见,他说︰“可则可,但恐李花不敢承当。”从这样的说法,可以看出苏轼的见解是相当高明的;因为林和靖的诗句中,传神地描绘出梅花的神态与风韵。如果仅仅着眼于梅花的色彩与形状,可能可以写得更逼真、细致。但是却会失去梅花的神韵风采。苏轼批评石曼卿的写法是不知“梅格”所在(花的精神与品格),为了与石曼卿争奇斗胜,苏轼写下这样的“红梅”诗句︰“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融不入时;故做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寒欣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诗人石曼卿的红梅诗中有这样的句子︰“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苏轼认为石曼卿只写出梅的颜色,并未写出梅花不同流俗的品格。


陈亮,世称“龙川先生”,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用“最高楼”这个曲牌名填了一阕词咏梅︰“春乍透,香早暗偷传。深院落,斗清妍。紫檀枝似流苏带,黄金须胜辟寒钿。更朝朝,琼树好,笑当年。花不向沉香亭上看;树不著唐昌宫玩。衣带水,隔风。铅华不御凌波处,蛾眉淡扫至尊前。管如今,浑似了,更堪怜。”这阕词避开了宋人咏梅惯用的典故及用语,轻松挥洒,展现诗人文字运用的技巧、追求艺术颠峰的心情,更寓意了诗人的人生理想。“斗清妍”明写梅花的清雅绝俗,暗指诗人爱国的磊落情操。“淡扫蛾眉至尊前”则是借用唐朝张佑集灵台的诗︰“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门;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诗人但愿自己的爱国热忱,能够不受排挤、污蔑,直朝尊前。


梅花在奈良时期(AD.710~784)传入日本。飘洋过海的梅花,在日本民间流传著一段动人的“飞梅”传说。有“日本孔子”之美誉的“文道之神”-菅原道真(AD.845~903,是平安时代的大文学家,撰有《菅家文章》、《三代实录》、《类聚国史》等书,后世称为“天满天神”。),在57岁那一年,受到朝中同僚的谗言,被贬谪到九州福冈一个叫“太宰府”的地方。就在菅原道真离开京都的官邸,准备前往太宰府任职时,突然想到自己平日所栽植的花木,于是折回花园中,向所有的花卉草木一一道别。并向自己平素最爱的梅花吟咏了一首诗︰“东风吹匀,梅花主春忘。”(心爱的梅花啊﹗当春风吹起的时候,请记得传递一丝芬芳给我,不要因为主人离去,就忘了春天的存在。)“那株梅花感受到主人依依难舍的心情,竟然连夜飞向太宰府,并在菅原道真的府邸开花结果。太宰府“飞梅”的故事,从此流传下来,成为千古佳话。在祭祀菅原道真的太宰府天满宫内,当年的飞梅依然建在,每年的二月梅花在枝头盈盈绽放,清香冷艳、幽妙的姿态,引得观赏人潮不断。


梅花是妆点春天的最佳花卉之一,梅枝的姿态比花朵更受赞扬。无论以高雅的胆瓶或宽大的水盘作为花器;都以梅枝的线条美为重点,衬花不必多,如此更能表现梅花的风韵之美。梅花容易凋落,若摆设的位置宽敞,将落花置于花器附近,是一种展现大自然的手法。使用水扬法或烧灼法维持花枝吸水通畅,勤换水更是保持梅花鲜度的技巧。







via 看中国 http://feedproxy.google.com/~r/kanzhongguo/www/~3/Jzhu0FuooXg/482628.html

女性月经期腰疼千万别捶!

很多女人在生理周期的时候,都会出现腰部胀痛的现象,为了缓解不适,很多人就会时不时地捶捶腰。但是你知道吗?其实这种方法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女性养生:女性月经期腰疼千万别捶


经期出现腰部胀痛,除了精神紧张、劳累、饮食不当等因素外,女性子宫在盆腔中所处的位置才是最主要的原因。一般情况下,子宫的位置可分为前位、中位和后位。后位子宫宫体向后倾倒、屈曲,就像一个向后倾斜的茶壶。作为排出经血的出口---宫颈好比壶嘴,在这种情况下,宫腔内的经血就很难从"壶底"顺利排出,只有加强子宫收缩,压缩宫腔才能将其逼出,也正是由于子宫痉挛性收缩,才会导致腰酸、腰痛的发生。


在这个特殊时期,如果随意用力捶打,不但起不到任何作用,反而会导致盆腔充血加剧,血流加快,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腰酸背痛更加严重。同时,女性此时的抵抗力也会降低,不适当的外力不利于子宫内膜剥脱后创面的修复愈合,更容易引起感染而患急、慢性妇科病。


如果你月经期间腰部胀痛难忍,最好先去医院检查一下。如果子宫处于后位,经期出现腰腹疼痛时,最好俯卧在床上,这样有利于经血由高处顺利流出,能有效避免痛经的发生。除此以外,一些妇科疾病也可能导致经期腰痛,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等,这时则应到医院接受相关检查,找到真正的病因,及时治疗。


另外,经期还会出现其他不适症状,如胸胀,可以轻轻按摩乳房,能减轻乳房不适;下腹疼痛,可用热水袋热敷,还可喝生姜红糖水、玫瑰花茶等缓解;出现 小腹坠痛,可弯膝跪下,坐在脚跟上,前额贴着床面,双臂靠着身体两侧伸直;出现面部、肢体浮肿,则要注意饮食一定要清淡,多喝水,严重的还可借助口服利尿 剂,增加水分排出。







via 看中国 http://feedproxy.google.com/~r/kanzhongguo/www/~3/PX8AWlWDFA4/482829.html

“日本否认与中国的秘密协议”(组图)

http://img.kanzhongguo.com/dat/thumbnails/15/2013/01/16/20130116010200604_small.jpg


2010年以来,中国和日本间在东海的领土争议逐步激化,并对双边关系造成影响。东亚问题专家德里福特(Reinhard Drifte)就此接受了德国之声的专访。


德国之声:这一冲突有怎样的近代历史背景,我是指在二战结束日本投降之后?


德里福特:1969年底日本和美国签署条约,将美军作为军事基地占领的冲绳群岛归还日本,其中也包括尖阁列岛。正式移交是在1972年。冲绳又成为日本的主权领土,但尖阁列岛是例外,根据协议日本只收回了行政权。美国当时不愿对这组岛屿的主权作出表态。我在研究中发现,台湾的中华民国政府曾请求美国,不要将尖阁列岛直接归还日本,而是提出中华民国对该岛屿的主权要求。


当时这一要求很明确,而且得到海外华人的支持。在此情况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感觉受到了压力,因为它认为自己是全中国的唯一合法代表。因此北京没有办法不提出同样的要求。于是时间上比台湾稍晚一些,在1971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提出将该群岛归还中国的要求。现代历史上有关这一岛屿的争议由此开始。


德国之声:后来的发展是怎样的?


德里福特:1972年日本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在此前的谈判中也谈到了岛屿领土问题,而且是日本首先提出来的,这一点很重要。中国方面回答说,这个情况我们认识到了,不过我们现在还不想谈这个问题,我们还有更重要的事。日本方面也同意了,表示可以以后再谈。1978年中日就签订和平友好条约举行谈判。日本又一次提到尖阁列岛的问题,中方表示这个问题-用邓小平的话来说-应该“留待子孙后代解决”。后来双方就没有再谈这个话题。


造成近期这一冲突的激化的原因是,对于这条不成文的协议-即搁置这一问题,双方逐步开始采取架空、破坏的举动。1996年中日两国加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时,都根据公约提出了自己的领海主权要求,没有顾及到两国之间有关搁置争议的秘密协议。此后双方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这些措施本身都是正常和合法的,但体现的完全是单方面的主权要求。问题在于,1972和1978年达成的不公开的协议没有得到充分的保护。


德国之声:中国和日本的立场分别是怎样的?从国际法角度看,您如何评判这种立场?


德里福特:日本政府从未正式承认与中国之间有协议,而是说根本没有这样一个协议。因为没有文件记录,日本完全可以不认账。而中国方面坚持称有过这样一个协议。我就这个问题采访过许多人,查阅了大量文献,对我来说很清楚,这个协议是存在的。很难想象,两个国家在签订和平友好条约之前没有谈到主权争议的问题。维护领土完整是一个国家最基本的职责,如果签署这样一个双边条约,不可能忽视领土问题。


但是如果单从现代国际法的角度出发,可以清楚地看到,日本有更多的依据。如果由一个国际仲裁法庭来裁决,日本无疑会获得这片岛屿的主权。原因是在1895年到1972年,日本称对岛屿拥有主权而没有另一方提出反对的申诉。


德国之声:那么是什么导致了2012年矛盾的激化和中国的大规模反日示威?


德里福特:1995年后双边的关系就开始恶化了。这当然不是秘密协议能得到保障的一个有利基础。此外又加上海上边界的争议,例如东海上专属经济区的划分。这都是导致了2010年的矛盾激化,当时一艘中国渔船与日本海上警卫厅巡逻船发生冲撞,船长被拘捕。对中国人来说这越过了红线,中国觉得必须发出更强烈的抗议,表明对钓鱼岛的主权要求。2010年的撞船事件是这一冲突发展到目前状况的一个重要的背景因素。


http://img.kanzhongguo.com/dat/thumbnails/15/2013/01/16/20130116010200245_small.jpg

北京的反日示威(2012年9月18日)


对中国来说,问题的根源是一样的,他们认为不能再容忍日本继续侵蚀自己的主权要求。在有争议的岛屿领海内逮捕一名船长当然是一个宣示主权的举动。只有一个对这片地区拥有主权的国家才能这样做。日本政府将三座岛屿国有化的举措在中国看来则是日本方面挑衅的又一个高潮。


德国之声:中国称,日本的立场是对二战结果的否定,这一点北京决不会容忍。您如何看中国以历史作为论据?


德里福特:从历史和政治的角度看日本处于不利地位。因为这一争议与中日两国间充满积怨的历史紧密相连,包括日本对台湾的占领,之后对中国大陆的侵占以及与此关联的耻辱和罪行。这从1895年一月就开始了,那时日本在未对外公开的情况下通过一项内阁决议将尖阁列岛划为己有。日本天皇政府等了好几年才走出这一步,因为他们很清楚,中国也会提出这是自己的领土。


不久之后,还是1895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被迫将台湾割让给日本。中国人认为这与钓鱼岛的道理是一样的,尽管之间隔了3个月时间,因为日本人利用了中国的弱势。中国认为,随着日本在二战中战败,对钓鱼岛的吞并和其他领土的侵占一样都应被视为无效,必须归还中国。日本当然不这么看。


德国之声:这场领土之争会激化到危险的程度吗?


德里福特:让我感到担忧的是,中国方面不断让矛盾升级,比如派渔政船前往有关海域,或最近频繁进入争议岛屿的12海里领海范围。去年12月中国首次派海监飞机飞越钓鱼岛领空。日本对待进入其领空的飞机,只有启用空军战机这一种可能。如果说到目前为止的对峙还是海监船对海监船,那么现在的情况就是中国的海监飞机对日本的空军。这将是冲突的再一次升级,或许并不是有意而为,而是制度结构所决定的。此外还有传闻说,日本曾对中国飞机开火以示警告,这都让我感到担忧。而且这也对南中国海的局势有影响,南海是这一冲突的又一个反映。


德国之声:东海和南中国海的情况有多大的可比性?


德里福特:东海争议的关键并不仅仅是资源和渔政权。最初涉及北京作为中国唯一合法代表的问题也已经退居次要。现在这变成了一场原则争议。中国想向世界和日本表明,日本不能再对这一岛屿实施独家控制,中国的海监船只和飞机可以在那里毫无阻碍地行动。这也适用于南海,这里的关键也是维护主权的原则。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中国人就基本把整个南中国海划入了自己的主权范围。


鉴于现有的国际海事公约,中国必须逐渐明晰自己的主权要求。迄今为止,中国还没有在国际海事法的意义上这样做,但正在朝明确要求的方向靠近,中国的要求是整个南中国海,直到邻国的领海边界。这是一个相当过分的要求。







via 看中国 http://feedproxy.google.com/~r/kanzhongguo/www/~3/kOo4S5HOKT0/482820.html

毛泽东搞的是阶级斗争吗?(图)

jieji

(网络图片/看中国配图)


毛热衷于大搞阶级斗争似乎成为社会精英的共识。毛时代的基本国策是以阶级斗争为纲;他提出阶级斗争要年年搞、月月搞、天天搞;信奉阶级斗争一抓就灵;时时提醒全国人民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


毛时代阶级斗争,从土改、镇反开始,批《清宫秘史》、《武训传》,三反五反,工商业改造,批胡风反党集团,肃反,反右,反右倾,四清,文化大革命。没有一天消停,至于最猛烈的阶级斗争--文化大革命,还要每隔七八年再来一次。


老祝却认为,毛时代不是大搞阶级斗争。除土改和工商业改造,似乎跟阶级斗争挨得上边,其他的运动,跟阶级斗争风马牛不相及。


缘何?阶级斗争是阶级双方参与的较量,也许双方势均力敌,也许双方处于相对的强势与弱势。毛时代是极权,极权社会只剩下两个阶级,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极权钦定的阶级敌人,绝对弱势,刀俎下的鱼肉,哪敢较量?


如果阶级是个财富的概念的话,苏式极权社会的地主、富农、资本家实际上成了劳动人民,地主富农更是无产阶级。然而他们头顶仍压着一顶耻辱性的帽子,在不同的阶段还不断地制造出阶级敌人。


比如前苏联,社会只剩下统治与被统治阶级。一方极端强势,挟泰山压卵之势,动用国家机器对极弱势一方实行专政。准确地讲,这不是阶级斗争,引述他们常用的一句口号,是在“消灭阶级敌人”--或从肉体上消灭,或者剥夺一切政治经济权利,叫他们“永世不得翻身”!极权的“阶级敌人”,哪里敢抗争?


我们看西方,纳粹德国,日尔曼民族与犹太民族,存在种族族斗争吗?只有国家恐怖主义下的种族压迫、种族清洗、种族灭绝。


民主政权或专制威权,劳方与资方的斗争是阶级斗争。反之,极权是形成不了各方维护权益的斗争的。试问,斯大林时期,有工人罢工吗?你会认为:连罢工的权利都没有的社会正常吗?你会认可他们标榜的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吗?毛时代,曾经在农村生活过的博友,见到过地主富农与贫下中农相互斗争吗?地主富农贱如蚂蚁,只有任人肆意践踏蹂躏的份,连哀鸣都不敢出一声!


阶级斗争和种族斗争通常不构成反人类罪,阶级清洗、种族清洗就是反人类罪。


典型的种族清洗是纳粹德国;典型的阶级清洗是波尔布特领导下的民柬。


极权斩断一切诉之法律与公正之门;强势对弱势,或采取运动方式的人为的阶级斗争,或维持高压下的符合强势方利益的刚性稳定。


只有建立公正的政体及法治框架,允许非暴力权益之争的社会才是正常的社会。


其实,世界上最热衷搞阶级斗争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工会组织,动辄组织工人与资方斗争。


我们过去所说,毛时代大搞阶级斗争,其实是不准确的。那不是阶级与阶级之间维护权益的斗争,是什么,毋庸笔者挑明。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via 看中国 http://feedproxy.google.com/~r/kanzhongguo/www/~3/5cwm9ywE4gQ/482803.html

蛋炒饭那天的轰炸照片找到了!(图)

danchaofan


蛋炒饭那天的轰炸照片找到了!


美军记录:11月24日,B29机群袭击了北韩基地和鸭绿江大桥。


与志司毛岸英被炸死目击者杨迪回忆吻合:四架美国飞机掠过大榆洞,俯冲投下凝固汽油弹。


任务由南非飞行员驾驶的4架B26轰炸机执行。


有人说就是那天使中国没成北韩第二,其实后来还是二了的......







via 看中国 http://feedproxy.google.com/~r/kanzhongguo/www/~3/iS1ebB61Ii4/482685.html

国台办就伊能静事件称艺人应守法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新闻发言人杨毅星期三(1月16日)回应有关伊能静的言论事件时表示,中国欢迎台湾艺人到来发展,但他们在中国大陆应该遵守法规。


国台办当天上午举行今年首次例行新闻发布会,有媒体就伊能静的言论作出了提问。


台湾艺人伊能静据称在微博上说,她因为发表了某些涉及报章《南方周末》的言论,可能导致她在中国的工作受到影响。


杨毅则回应称,他不清楚网上流传的那些说法孰真孰假。







via 看中国 http://feedproxy.google.com/~r/kanzhongguo/www/~3/WqO7tGTSoGc/482828.html

狱中陈西母亲病逝 家人盼能获准为母出殡(图)



中国知名民主人士、贵州人权研讨会召集人陈西


中国知名民主人士、贵州人权研讨会召集人陈西的家人和网友,呼吁当地国保允许狱中的陈西为1月16日凌晨病逝的母亲出殡。


据悉,在母亲病危期间,作为家中独子的陈西没有被通知见母亲最后一面。目前陈西的太太已向国保要求尽快让陈西见上老人最后一眼,国保说将向上级汇报,但要陈家作好两种准备。


陈西在1995年至2005年入狱期间,父亲因病去世,贵州当局没有允许陈西回家送老人最后一程。这次,家人希望当局作出符合人道的决定。


陈西是贵州人权研讨会召集人,因参与八九民运被判刑3年,1995年因筹组民主党被判刑10年,2011年因参与维权、召集贵州人权研讨会而被当局以“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判刑10年,现被关押于贵州兴义监狱。







via 看中国 http://feedproxy.google.com/~r/kanzhongguo/www/~3/uNfHyaFCKgo/482827.html

参差仙竹天乐飘-排箫(图)

参差仙竹天乐飘-排箫


排箫是一种把长短不等的竹管排成一列,再用绳子、竹蓖片编起来或用木框镶起来,以吹奏方式得到乐音的一种编管乐器,所以在古代“八音”的乐器分类中,排箫被列为竹类乐器。由于被编列的竹管长短不一,因此可以得到高低不同的乐音。


传说竹子原来只生长在王母娘娘的御花园里,护竹仙子因为怜惜人类,一日,她趁王母娘娘多饮百花露沉醉期间,将竹种传于人间。于是,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从昆仑山到喜马拉雅山遍生翠竹:江浙紫竹、安徽白竹、贵州玉屏竹、云南凤尾竹、湖南湘妃竹……为制作排箫,同时也为制作笛、箫等竹类乐器提供了最佳的竹材。


早在远古,已有用芦苇编制的苇龠。相传虞舜时期有“箾韶”乐舞,箾即原始排箫。《尚书˙益稷》中记载:“箫韶九成,凤凰来仪。”以排箫演奏的远古乐舞“箫韶”,不仅招来神鸟凤凰;并使得至圣先师孔子在听闻后,陶醉得三月不知肉味,叹为尽善尽美。夏商时期有编管的龠,甲骨文中的龠字,就像编管乐器的形状,也就是后来排箫的前身。到了周代,箫和籥同被诗人们提及,被加载《诗经》。《诗经˙周颂˙目瞽》中提到了:“箫管备毕,喤喤厥声。”《尔雅˙释乐》中叙述:“大箫谓之言,小箫谓之筊。”晋朝的郭璞为排箫作了注解:“箫大者编二十三管,长尺四寸;小者十六管,长尺二寸。”


1978年,考古学家在河南省淅川县下寺一号楚墓发现一支春秋中晚期的石排箫,白色,近似汉白玉,以石料制成十三个管身长短不等的编管,并依次递减,是目前出土年代最早的排箫实物。1978年,在湖北省隋县曾侯乙墓出土两支战国初期的竹制排箫,也是由十三根长短不等的细竹管依次排列,用三个竹夹缠缚而成;形制与河南淅川县下寺一号楚墓出土的石排箫相似,但相应的管长有别。上述两种实物都是属于单翼形的早期排箫。


排箫在南北朝、隋、唐各代的宫廷雅乐中,都占有重要位置。特别是在隋唐的九、十部乐中,清乐、西凉、高丽、龟兹、疏勒和安国等诸乐部即已使用之。

唐代以前,排箫通称为箫。唐宋以来,由于单管竖吹的箫日渐流行,为了与之区别,便将编管箫称为排箫。唐赵璘《因话录》中记载:“古箫,都下所谓排箫是也,今箫管乃古之笛,云箫方是古之箫,云箫者,排箫也。”唐杜佑《通典》所载:“箫,编竹有底,大者二十三管,小者十六管。长则浊,短则清,以蜜蜡实其底而增减之,则和。”这是一种等管形制的排箫,各管长度相同或稍异,但在管内以蜡封底,蜡底的高低形成上端管身的长短,因而可以吹出不同的音高。


元明两代,排箫演变为精致的椟箫。大多为十六管,箫管外有木架外壳,上漆,描绘金凤。明朱载堉在《律吕精义》中记述:“元史乐志排箫有椟,每架黑漆抢金鸾凤,今之排箫亦然,惟饰以朱漆耳。”


到了清代,排箫才由依次渐短的单凤翼,改为对称的双凤翼形制,并且按律进行编管,箫管外沿用元明时期的木制套架,木架外壳上朱漆,描绘金龙。


排箫的管数与长度经过历代的流传发展,其形制、大小有别,名字更富有特色,如:“底箫”、“雅箫”、“颂箫”、“舜箫”、“籥”、“籁”和“比竹”等;东汉应劭《风俗通义》对排箫有这样的描述:“其形参差,像凤之翼。”;陶注云:“其形象风之翼,十管长二尺”。所以,排箫还有“参差”、“风箫”、“凤翼”、“短箫”、“云箫”和“秦箫”等称谓。







via 看中国 http://feedproxy.google.com/~r/kanzhongguo/www/~3/gJ7IKU1mfTU/482624.html

南水北调工程欠薪工人追讨被打伤(组图)

春节将近,全国数亿计外出打工的民工开始准备回乡过年,亦是劳资纠纷的高峰期。河北刑台巿南水北调工程,疑拖欠散工数十万薪金不认帐,数十名工人再度讨薪发生冲突,数人被打伤后,被警方带至派出所调查。另外,山西盂县近百名重庆农民工追讨欠薪,数人被打伤。


大约四十名来自四川、山西及河北农民工,在刑台巿政集团公司参与“南水北调”兴建桥梁,被拖欠约五十万工资。四川农民工周学志表示,周二(15日)上午,约廿多名工人到巿政公司追欠薪,双方发生争执,三十多名工程部员工把数名工人打伤,他也头部受伤。工人曾报警,警察到场没法控制场面,最后把数名受伤工人带到派出所録口供,警方没有抓巿政公司的人。




河北刑台巿南水北调工程廿多名民工,1月15日到巿政公司追讨欠薪时,数人被打伤。(照片由农民工提供)


他说:我们今天去了二十多个,他们可能有三十个人,出来以后就是几个凑在一起打你。我也受伤了,我的头部被打了两拳,现在还红肿了一大片。今天这些东西根本没说,没说把你打伤了送到医院,根本没说。


周学志指,春节将至,工人都很焦急,曾到巿建设局追薪,但被推回巿政公司,而该公司推至劳动局,他们又到劳动局,由于没有签劳务合同,该部门说要由建设局协调。他们亦曾到巿政府及区政府上访,没有结果。


最初他们以为这是“南水北调”工程,不会有欠薪问题,没有签劳动合同下便开工。周学志指,自去年3月工作至12月,资方提供住宿及每月零用约二、三百元,但没有支付工资。去年8月,部分民工认为有问题,追讨一些欠薪后便走了,他们原本约八十人,其后剩下四十多人工作,直至年底,因为天气寒冷,工程暂停。当时工人要求发还欠薪,巿政公司项目经理不承认他们的身份,也推说没有欠工资。


另一四川民工王女士指,她也是去年3月到此打工,干活多个月,巿政公司不承认她的身份,拿不到欠薪。她是从私人公司介绍到这里工作,她跟该私人公司有签字,不知道这个没有保障。王女士又指,数十名工人一直住在食堂,前几天被赶走,数十人租住地下车库,没水没电,有工人冻病。


她说:没办法只好住在车库,住了二十多个工人,然后给他们买了新馒头。这里又没水又没电,电只有那个照明,你想这里都零下一、二十度,都没暖气的。前两天都有两个工人晕倒了,你看我们都没钱治病。


记者曾致电巿政公司项目经理赵先生,他拒絶回应事件。而刑台巿公安局,则电话没人接听。


记者曾致电刑台巿劳动局劳动监察队,一名职员指,巿政公司投诉的案子比较多,她不了解此事。被问到如工人与资方没有签劳动合同,她指,只要证明劳动关系便可以追欠薪。她说:主要是能提供他跟这个单位之间有劳动关系便可以,有时候不一定非得有劳动合同或协议,没有签也没关系,只要证明他在这个地方上班就可以。




2012年12月底,重庆约百名农民工在山西盂县参与修建工路,被拖欠数百万工资,工人拉起横额抗议。(照片由农民工提供)


另外,重庆晓晨建筑劳务公司约百名民工,在山西盂县下社乡一建筑工地工作,上月底追讨欠薪被打伤,遭工头实名举报,网民热议。


工头聂小波表示,上月23日早上,约十名工人留守工地待发工资,中建六局五盂高速公路LJ8标项目经理,带了七、八十人包括新工人来施工,把旧工人的被铺扔掉,十名工人被打伤,其中一人重伤,要做头颅手术。事后他们曾报警,刑警大队已拘捕二人,事件在正调查。




2012年12月23日,十名留守工地工人被施工方数十人打伤,部分人住院,其中一人重伤。(照片由农民工提供)


他说:我们也有视频资料,也有其他资料可以证明,这个已经介入调查,劳动部门还有警察,刑警也抓了他们两个人,因为我们有重伤,现在还未到完全结案的时候。


就欠薪风波,聂小波指,该批工人自2011年4月进场施工,至8月底没支付任何工资,该公司只在前年12月给过一笔钱让劳务公司发薪,其后一直欠薪。直至去年9月,他们已打了50份报告追欠薪,该公司没有回应,他们没法出粮给民工。工地部分人停工,但工程继续至去年底才终止,合同没有解除,不是中建六局向媒体所指,他们是合同纠纷不是欠薪问题,工人们将聘请律师起诉。


聂小波又指,盂县劳动局有双方确认欠薪受理书,另外,亦有项目经理签署的欠民工工资承诺书,中建六局约欠薪三百多万。他们将起诉该公司严重违约,并追讨经济赔偿及打伤工人的刑事责任。


记者曾致电盂县公安局,电话没人接听。


该县劳动局劳动监察队一名职员指,事件正在调查中,现在仍未定结论。人民网报道指,中建六局回应称,并不存在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该事件由重庆晓晨公司单方违背工程合同,引起经济纠纷,从而导致暴力冲突事件。







via 看中国 http://feedproxy.google.com/~r/kanzhongguo/www/~3/OIIR5Z4Gm5A/482826.html

乾隆皇帝的冬季进补秘方

从历史上讲,不管是民间还是宫廷,都有冬季进补的习惯。清朝的乾隆是有史以来年寿最高的皇帝,由于乾隆养生有法,因此他一生身体健壮,那么他冬天是如何进补的呢?


秘方之一:汤补


乾隆爱喝汤,御厨将各种药材按比例配比后研磨,同牛肚一起放入锅内汲取养分,共煮六个时辰熬制成汤,传说此汤方可以延缓衰老、滋阴壮阳。现在多用牛肚、牛骨,放入当归、党参、枸杞等中药炖煮两三个小时。


专家点评:喝汤对身体很有好处,


第一,煮汤时间比较长,肉或是骨头,包括放的当归、党参这些中药,煮的时间长不管是药效成分还是营养成分都溶解在汤里,容易吸收,特别是对脾胃功能不好的老年人。


第二,冬天气候干燥,汤既有营养水分又多。第三,汤有御寒的功能。


秘方之二:酒补


乾隆喝酒很有节制,一是适量,二是根据不同季节喝补酒。在众多的补酒中,乾隆皇帝最喜欢的一种补酒是松龄太平春酒,每到立冬进补乾隆就常饮这种酒。


专家点评:酒本身有活血御寒的作用,如果再放入药材,药溶解在酒里起到滋补作用。另外,药酒是药不是酒,如果把中药放进酒里再喝这就是药,是一种中成药制剂,所以一要控制量,二要对症,三要看体质合适不合适。


秘方之三:人参


乾隆之所以能长寿,除重健身之道,当是药饵补养。而清宫药养之品首重人参,据乾隆朝《上用人参底簿》记载,自乾隆六十二年十二月初一时,至乾隆六十四年正月初三时,乾隆帝共进人参359次。


专家点评:人参有四大特点,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和益智安神。为什么乾隆没吃出问题呢?关键是量掌握的好,他每天不超过3克,从50岁以后经常不断的吃,吃的方法还很科学,人参切成片放在嘴里含着,含着有两个好处,第一药进得均匀,第二促进唾液的分泌,唾液腺可以帮助消化。







via 看中国 http://feedproxy.google.com/~r/kanzhongguo/www/~3/js_ZOnI9bFo/482825.html